山东快书
时间:2015-05-21 17:22:38
字号:
来源: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松武二郎……”在老聊城的记忆里,伴随着“当哩个当、当哩个当”的清脆的鸳鸯板声,山东快书《武松传》曾让多少人如醉如痴
  山东快书是以说故事表人物为主的韵诵体曲种,又称“说武老二儿”。山东快书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临清,已有20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的落第举人李长清等人,名落孙山后滞留于古运河岸边的临清,由一部《武松传》起家,后经历代艺人加工传唱至南京、上海、杭州、汉口等地,扩大了山东快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山东快书出现了高元钧和他的学生刘洪滨、刘学智以在北京为基地及分散在全国四面八方的众多快书新人,呈现出一个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山东快书由一个地方曲种迅速推向全国。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鸳鸯板掌握节拍,用山东方言演唱,富有节奏、板式、辙韵,由一人或多人表演。山东快书那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通俗明快的语言,使其迅速传唱并经久不衰。从语言、故事情节等各方面来看,“武老二”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演员吟诵唱词,兼以说白,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其中,《武松传》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语言精练而幽默,全部有十余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如“东岳庙”、“打虎”、“狮子楼”、“石家庄”、“十字坡”等。每个故事各自独立,说完一个,另起一个,一般一个故事能演上一天。早期的山东快书专门演唱武松的故事,临清及华北一带的老百姓把这种民间说唱亲切地称之为“说武老二”的艺术。民众中曾有“千遍不俗的王二姐,万遍不俗的武老二”的赞誉。可见其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山东快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佳作。传统山东快书曲本多为英雄史诗式的长篇巨著,可连续演唱,具有系列性,描写手法注重故事的编排、铺垫,语言通俗明快,口语化、大众化,注重喜剧效果,如《武松传》、《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五十年代,一批以反映军事题材为主的新唱段产生,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开创了山东快书的新纪元。作品如《一车高粱米》、《侦察兵》、《长空激战》、《智斩栾平》、《两代神炮手》等。反映当时农村题材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团圆》等,及配合时代发展创作的《赵永刚》、《马本斋》等,新时代的单段作品无论是其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方面,还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品如《怕》、《罗参谋》、《扑克谜》、《你我他》等。
  目前,经多方论证,临清已经被确定为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作为历史的见证,高元钧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就安坐于大众公园内,2004年5月,临清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山东快书大奖赛”。从李长青等人开始编写《武松传》开始,山东快书已经走过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