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时间:2022-01-03 11:27:35
字号: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下辖东昌府、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和开发区、经开区、度假区11个县(市、区),面积8590平方米,人口560万,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人生活的地方,五帝时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面积39万平方米,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该城还有两座邑城拱卫。茌平教场辅龙山文城也很有名。该城面积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接近。在其二级城尚庄龙山文化城出土了上乘的陶器。茌平、东阿、阳谷等县发现的成组分布的龙山文化城址,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聊城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都很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在明朝万历年间所收关税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所收税金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时期漕运繁荣的见证。临清钞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是现今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处运河钞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位于黄河岸边的鱼山西麓。在仅存的几幢古碑中,隋朝的神道碑甚为珍贵。碑文书体杂用,结构严谨,字体奇异,笔力遒劲。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而成。该馆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400余处各级重点文物象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鲁西广袤的大地上。除了这些古建筑、遗址外,还有上万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它们虽经历史沧桑,仍光彩照人。如:出土于高唐县固河汉墓群中的绿釉陶楼,高140厘米,分4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聊城文化绚丽多彩,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聊城是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早在汉末,杂技马戏已在聊城一带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既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又是“斗鸡”、“走马”、“跳丸击剑”的高手。他“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徙封东阿王后,他过着“任性而行”的生活,整日饮酒、斗鸡、跳丸、击剑。在对曹植墓考古发掘时,清理出蒜头形的五花石球一个,即是曹植生前“跳丸”所用之物。

“跑马卖解上大杆,刀门罗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从这首在杂技艺人中至今流传的歌谣中,可以看出曹植在中国杂技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聊城木版年画的生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聊城木版年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色彩柔和。清代聊城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1994年1月,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之乡”。高唐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1997年4月,高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运河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临清市井文化的发展。19世纪末,京剧艺术随商业活动进入临清后,便很快扎下了根。20世纪20年代,临清的业余京剧组织已有很大的发展,票房达十余处,票友遍布全城,许多京剧艺人来此献艺。著名京剧剧目《陈三两爬堂》、《连升三级》、《九江口》等,均是以旧时临清的人或事创作而成。1991年,在全国业余京剧爱好者清唱大赛中,临清代表队大爆冷门,一举夺得团体第二名。山东诸多曲种源于聊城,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有山东大鼓、山东快书等。山东大鼓源于鲁西北农村,有北口、南口之分。南口中影响最大的白妞(王小玉)是范县人。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她出神入化的演技及说书做了精彩的描述。山东快书是由十余落第举子所创。1826年,他们自京都乘船返乡被雨隔在临清。落第后的惆怅,使他们愈发对现实不满。他们便以民间流行的武松故事为依据,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编成了唱本《武松传》。作者之一的李长清,把唱本带回茌平,传给他的表侄傅汉章。十年后,傅汉章在曲阜孔林前的“林门会”上,打场子说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欢迎。武术中的查拳、潭腿也源于聊城。查拳又名回民拳,因源于冠县回民聚集的张尹庄而得名。潭腿因源于临清龙潭寺而且以独到的腿功见长得名。在宋太祖时的天下比武大赛中,临清潭腿雄居第一。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