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楼南大街:谈古历经沧桑事 话今方到盛世年
时间:2019-12-16 15:07:40
字号:

楼南大街:谈古历经沧桑事 话今方到盛世年


20世纪70年代的楼南大街

1995年12月出版的《聊城市地名志》对楼南大街作了如下描述:为古城区四条大街之一,北起光岳楼,南至南门水桥与南关街相连。长500米、宽18米。明洪武七年(1374)光岳楼建成,以方位得名古楼南街,又名楼南大街,俗称“楼南”。1992年随古楼广场开发建设和海源阁的复建,其北半部改铺水泥混凝土地面,南半部仍为1966年铺设的沥青路面。古楼广场两侧房屋改建成仿古式二层楼房。沿街有市政府机关招待所(亦称海源阁宾馆)、工商银行、市供销社疗养院等单位。距古楼较近的地面建有“楼外楼商场”饭店以及市人民医院分院。中段西侧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

天干地支岁月有序,古往今来沧桑不息。自从有“楼南”名称以来,这条旧城区的大街已历经六百余载。通过记述它兴旺和衰落的经历,可以发掘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彰显出其浓重的文化内涵。

据邑人刘洪山先生史料得知,楼南大街距光岳楼百米左右的路西曾有明朝一品镇国将军刘通府第的建设。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刘通在吴王朱元璋军中,随朱平定南方诸雄。明洪武元年(1368)又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是年2月随军攻克东昌并驻军于此,是年7月,刘通继续随军北征,8月攻占元大都(即今北京),被任为燕山前卫千户。洪武二年(1369)刘通随军征战大宁和元上都开平。洪武四年(1371)奉命回东昌建平山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刘通又随蓝玉北征,侦知败退的元朝廷第二代嗣君(年号天元)藏匿在扑鱼儿海,4月丙辰夜,蓝军突至,元嗣君仅率数骑突围,逃至土拉河被其部卒缢死。至此,元彻底灭亡。

从以上史料来看,作为武将,刘通为明朝的开国和政权稳固,南征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史称刘通“勇武离伦、南征北战、所向克捷”。圣君嘉之曰:忠。主将称之曰:能。累官至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都督,官阶一品,封镇国将军,赐建府第于东昌城内楼南路西。

明初,刘通将军府兴建于楼南路西,是为这条街上历史的重要一页。在晚清,又有“僧王祠”在此处建立,给楼南大街的历史平添一笔重彩。宣统二年编修的《聊城县志》载:“僧忠亲王祠在光岳楼南,光绪二十二年建。”僧忠亲王何许人也?简介如下。

僧忠亲王名叫僧格林沁,系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嘉庆皇帝的嗣外孙,清末著名将领。咸丰元年(1851)他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咸丰四年(1854)他率清军大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擒杀了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咸丰八年(1858),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了《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则力主调用全国之兵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咸丰九年(1859),清帝命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大沽口防务,与入侵英军大战,击毁英战舰3艘,致英军死伤464人。这场大沽口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创伤。

咸丰十年(1860)9月,直隶、山东等地捻军四起,清廷封僧格林沁为郡王,令其率万余清兵赴山东与捻军作战。之后,清廷又授权他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5省兵马,使之多次打败捻军。同治四年(1865)捻军经整编,战斗力增强,重创清军。是年4月,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军追击捻军首领赖文光、张宗禹部,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陷入捻军伏击圈,所率清兵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

僧格林沁兵败身亡,令两宫皇太后及同治皇帝大为震惊,同治皇帝谕旨,称僧格林沁“公忠体国”,因此“着加恩,配飨太庙”,命在他所转战的5省地方建忠王祠。所以,东昌府的楼南大街路西便有了“僧王祠”的建立。

星移斗转世事变迁,辛亥革命的胜利将中国的历史推进了民国时期。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又掀开了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光辉一页。民国十一年(1922),为推动反封建形势,在聊城楼南大街路西僧忠王祠处建起了聊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处女子小学。小学首任校长为叶盛传(字戟门)。女子小学创办初期完全招收女生入学,后来逐渐招收男生,校名也随之改为“聊城第六小学”,因学校距光岳楼很近,后又改名为“光岳楼小学”。这是一所官办的初高小俱备的完全小学,有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因时局动荡,光岳楼小学时开时停,于1937年抗战爆发而终止。

1938年11月14日,侵华日军进犯鲁西重镇聊城。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领全城军民,为保卫聊城与入侵日军浴血奋战。有关史料记载了聊城南城门的壮烈战斗场景:14日下午5点左右,日寇首先进犯楼南城门,先占据了南关天主教堂,在教堂西边的大场院里架起了重机枪,利用火力掩护冲到南城门下抢爬城墙,正在巡逻的游击营长林金堂带领三连预备队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守城战士的大砍刀上下左右翻飞,发挥了极大威力!危机时刻,范筑先、张郁光、姚弟鸿率手枪连和传令队50多人急来增援。经一个多小时的拼杀,打退了日军的几次进攻,日军死伤惨重,守城将士也伤亡了30多人。1938年11月15日,终因寡不敌众,聊城沦落敌手,范筑先将军等壮烈殉国。自此,聊城陷入水深火热的日伪时期。

从聊城沦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处于日、伪统治之下,此时楼南大街除几家药铺和饭店外尚有一处汽车运输站存在。1939年11月,日伪政权成立“华北株式会社”,其下属“禹城汽车营业所”在古楼南街路西,设“东昌出张所”,经营东昌至临清、禹城的客运,总长156公里。1941年开通聊城到阳谷、堂邑、东阿的班车。1944年,东昌“出张所”客运终止。1942年,李海务村的孙福生在楼南路西开办过“普大织袜厂”,仅一年便倒闭。此时段还有桓台人张贯五办的一家小织布厂在楼南经营,后迁出。

1947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一纵队将盘踞在聊城的国民党顽军驱逐出聊城,迎来了聊城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聊城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古老的楼南大街一度商贸繁荣。《市卫生志》统计显示,开办于1922年的“怀仁堂中药房”和建于1940年的“文生堂大药店”,均在楼南大街路东燃放鞭炮,再次隆重开业;以手工业见长的木匠作坊成为楼南大街的一景,计有李广业、胡长友、肖兴昌、张邦胜4家较大的木匠铺为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临近古楼有苏福安经营的“凤翥楼”,王某开办的“金华园”,李长生经营的“文顺园”几家老字号饭馆竞相开业;关书森、关保柱父子经营的“关家油坊”以及“玖记馍馍房”与饭馆互应构成全方位的服务格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公私合营的饮食总店第五食堂,副食第三中心部,任广鲁的任家旅店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建于楼南大街南端路东的原“聊城地区供销学校”旨在培训基层供销社主任、县供销社科长等,随时局的变革聊城地区供销学校终止。20世纪中期,此处建为聊城地区专设疗养所,90年代在此兴办了一处眼科医院,吸引了不少患者来此就医,21世纪初迁出。现在此处有一所敬老院,为不少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楼南大街南口往西是观前街,此街东首路北紧临楼南大街处便是名闻遐迩的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对海源阁,历来多有详尽的描述和记载,但是海源阁西侧的图书馆以及阁后楼南大街路西的宾馆,这片仿古建筑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楼南大街甚至整个聊城的闪光点,本文简略记述之。

目前人们所见到的“海源阁”为1992年10月在原址上复建的,院落紧靠楼南街南口,坐北朝南,大门两侧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万代流芳”的楹联。1992年10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在《重修海源阁记》中申明:“海源阁虽得杨氏四代人悉心相守,但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劫难,珍藏流散,楼舍损毁,令人痛心不已。当今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中共聊城市委、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3月确定修复海源阁,同年10月奠基,次年10月竣工。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单檐歇山,上下两层,并设左右配房、碑廊。共耗资人民币200多万元。海内外各界人士慷慨捐助”。

海源阁宾馆

楼南大街正对光岳楼南门,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神光钟瑛”匾额俯视楼南大街,是楼南大街长久的光彩。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009年,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政府领导当地人民对古城区实施保护性改造。高大古朴的南城墙、南城门楼拔地而起,楼南大街将经历一场更大的变革。此时,人们追逐流逝的岁月,搜寻历史的记忆,畅谈楼南大街的古往今来,更有一份对这条古老大街焕发青春的美好期待。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聊城市东昌府区通讯站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