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聊城传统文化故事——乾隆宓庄改村名
时间:2019-11-12 09:56:33
字号:

聊城传统文化故事——乾隆宓庄改村名


公元1476年山西洪洞县帝氏夫妇带领三个儿子,随同移民们来到聊城城南20里的徒骇河东岸,搭房建居,繁衍生息。官府根据村民的姓氏起名叫密庄。

微信图片_20191112095213.jpg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这里大旱,颗粒无收,只有4户人家的小密庄,竟有3户逃荒。唯独密老二固守本土,不愿外逃。密老二是个颇有心计的人。他看到大片大片白花化的盐碱地,就做起了淋小盐的生意。他把小盐运到外地卖,很快就吃不愁、穿不愁了,小日子逐渐宽裕起来。

附近的居民见此,纷纷向密老二讨教。密老二宽厚仁慈,尽心协助和指导乡亲父老。不几年,这里就增加到十几户人家。天长日久,竞争意识使人们将大片大片的碱土堆积起来,慢慢处理。如此一来,一堆堆碱土竟像一座座小山,布满了十里八乡。于是人们便把所住的地方起名为张家固堆、宋家固堆、密家固堆等等。一时间,淋小盐的生意红红火火。

微信图片_20191112095222.jpg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清朝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这一带大旱,地里寸草不生,庄稼颗粒无收,但凡能跑的,都携儿带女纷纷外逃,四处流浪。

这年,乾隆帝第4次下江南路过此地。当时正值夏天,烈日当空,口干舌燥,正想找个地方乘凉。忽见远处岸边有棵大树,便急忙前行。当行到这大树下时,停船上岸,忙令差役到村中找水喝。

乾隆边等水,一边向四处望去,发现前面有一座破庙,一棵椿树边土固堆上有一个窝棚。他来到破庙内,见一位穷婆婆烧香磕头拜老天,便问为何人少庄稀。穷婆婆看到眼前这位富贵人好似大官,便转身叩头求安,并讲道:“俺这里多年遭旱,孩他爹去年饿死,孩子逃荒要饭去了。只有我这老婆子在家等孩子要饭来吃。今日我来这里向老天叩头求安,保佑我孩子平安回来。”

乾隆到庙内的这一情景早被忙着淋小盐的密老汉看在眼里,认为定是官家来收粮税抓差役的,吓得赶紧藏在窝棚里,用破烂被子盖上全身,生怕官家找到。乾隆安慰过穷婆婆之后,又察看了大片的盐碱地及破土固堆,随后来到窝棚门前,只见窝棚内好像有人在棉被下打哆嗦,便向前问道:“老乡,你有病吧?”这时,老汉吓得更是不敢作声。

微信图片_20191112095226.jpg

乾降帝又用温和的语气问:“老乡,我是来探访咱百姓的,不要害怕。请问你姓啥名谁?这是什么村庄?为啥人少庄稀?”密老汉见问,从被窝里伸出头来,稍稍定了定神,答道:“小人姓密,叫恒,村名叫密庄。因这里连年遭旱,土地碱大,寸草不长,百姓没法生活,都搬到别处逃灾要饭去了,现在只有我们老俩口住在这里,晒小盐,已有三辈啦。”

听了老汉的回答,乾隆帝说道:“这么稀的村,这么少的人,为什么还叫密庄?密字的含义是紧凑、稠密。这里人庄稀少,遍地盐碱,不长庄稼,穷的连人命都保不住了,怎能叫做密庄,太不合适了!” 

密老汉听了,立即向乾隆请求道:“既然不合适,就请大老爷给我们村另起高名吧!”乾隆道:“你家姓氏不在百家姓之内,百家姓中有明文记载‘车侯宓蓬’,你的姓氏应该把山字去掉,改为宓字才是,你的庄名也应与姓氏随之更改。正在说着,差役找来了水,让皇帝解渴。乾隆刚喝一口就立即把它吐了出来,龙颜大怒道:“好咸的水呀!咸水哪能长庄稼!民以食为天。百姓没有粮食,怎能生活下去呀!”一气之下,把庄名改为没有粮食的村庄——没粮庄,并当即下令,免除这里的皇粮国税。密老汉听后,心中大喜,立即跪下向乾隆谢恩。

微信图片_20191112095229.jpg

从此,没粮庄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以后,人们把白己的姓氏宓字随从没字叫了起来,没粮庄自然让乡亲们改成宓粮庄了。

1995年9月6日,经过集思广益,村民们为宓粮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兴集,向聊城地区地名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将宓粮庄更名为新兴集的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新兴集 ”就这样诞生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