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聊城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巍,介绍全市在教育体育领域民生实事的有关情况。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士秋,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李素华,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张怀发,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内容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多年来对聊城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2024年以来我市教育体育领域在推进民生实事工作方面的进展成效情况。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体系统对标对表市委“聚力攻坚突破年”工作要求,全面启动教育体育创新提质发展“八大行动”,聚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增强教育保障能力、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着力破桎梏、补短板,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持续优化教育布局。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新增学(园)位4800余个。积极筹建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并通过省教育厅公示,合并组建聊城医药科技学校,推动成立聊城市竞技体育学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6.4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1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5.31%。深化强校扩优和强镇筑基行动,组建教育集团95个、教育联盟91个,覆盖学校1019所,实现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校集团联盟办学100%全覆盖。新增5个省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临清市康庄镇、阳谷县阿城镇、度假区于集镇、高新区顾官屯镇、莘县张寨镇),省级试点累计达到18个。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深化强课提质行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东昌府区入选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省6个),阳谷县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省10个)。新增4所省级特色高中(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莘县第一中学、高唐县第一中学、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新增数量居全省首位,省级特色高中累计达6所。持续推进职业学校办学达标行动,中职办学条件达标率92.3%,并列全省第一。
二、着力扬优势、锻长板,教育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
大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教育系统公物仓,健全公物仓管理机制,有效盘活教育资产。成立市县两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市专门学校(聊城第十六中学)于2025年1月5日正式投用招生,实现专门教育从无到有。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新增1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聊城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现共有3个(另外两个分别为:聊城市轴承产业产教联合体、经济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联盟,与多个国家达成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关系。大力提升学生服务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升级、假期托管应开尽开,支持各幼儿园提供“延时服务”。建设完成聊城市中小学生融合图书馆、聊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持续深化“向阳成长-聊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心理健康教育质效持续提高。全面加强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实施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现省市县三级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
三、着力夯基础、强根本,教育保障效能获得新提升
持续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成立聊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组建市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库,“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加强。累计打造134处研学基地、13处市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44门优秀研学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开展2024年暑期大家访行动,实现中小学生全覆盖,排查特殊群体学生3万余人并建立“一生一档”。持续优化“易入学”平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网通办”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阶段“一网通办”。举办第40个教师节庆祝表彰活动,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行动,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辅征订、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等专项整治,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学校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着力强赛事、抓融合,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新增便民健身场地设施200余处,新增、更新体育健身器材3500余件,建设完成全省首个青少年时尚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7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组织群体赛事活动6000余场次,超2023年4100余场次,举办首届市民运动会,市级参赛25000余人。上线全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电子地图,推出聊城智慧体育平台3.0版本,实现体育健身资源一键查询、预约。全力打造赛事品牌。国际象棋文化节、体育旅游文化节、全民轮滑节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认可支持,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成为城市品牌赛事。成功申办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亚洲大学生龙舟锦标赛、2025年山东省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东区)霹雳舞比赛等十余场(次)国家级、省级赛事。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率先启动中考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篮排足”进校园,校园“篮排足”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不断突破。成功举办全市第二届学生(青少年)运动会暨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初中男子组篮球首次实行主客场制,暑期首次举办全市青少年U系列赛事,总计万余名学生参赛。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划之年,市教育体育局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落实“市之大事”,坚持守正创新、注重远近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在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全力为强市建设贡献更多教育和体育力量。在这里,也希望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以手中的如椽大笔、深邃镜头,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聊城教育体育,合力推动聊城教育体育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鲁网记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发〔2024〕21号)指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请问,我市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素华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关系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关系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成色。近年来,我市积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增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做法有: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不断优化学校布局。结合群众意愿,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积极与稳慎并重”的原则,于2022年启动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一校一策”“一乡一案”进行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三年来共撤并小规模学校139处。同时,为推进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适应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启动了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调整,围绕生源变化、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对原布局规划进行调整。目前,县(市、区)编制已全部完成,“一城四区”规划调整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二是坚持改善条件,夯实学校发展之基。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21年以来,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881个以及乡村教育振兴项目734个,累计完成投资16.17亿余元。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3所,新增学位4.9万余个。持续优化网络、硬件等基础环境建设,全市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及教学班多媒体设备配备达标率均已达100%、出口带宽达到200兆以上。构建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体系,无缝接入国家、省平台优质课程资源,现已汇聚共享了精品数字教学资源900余万份、精品数字题库资源2000余万道。建成了聊城市城乡互动空中课堂,依托城区、乡镇中心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全市619处薄弱学校开展“网络送教”活动,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保障。
三是推进强校扩优,稳步扩增优质资源。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宗旨,以“核心校+薄弱校”“核心校+新建校”“城区校+农村校”等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稳步提升薄弱校教学和管理水平,努力扩增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段成立教育集团95个,覆盖学校402所,其中覆盖乡村中小学校363所;组建义务教育段教育联盟91个,覆盖学校617所,其中覆盖乡村中小学校492所,义务教育段公办中小学校集团化、联盟化办学覆盖率达100%。
四是实施强镇筑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以提高乡镇驻地学校教育质量为重点,辐射带动乡镇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教育强镇筑基建设,积极打造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带动县级试点协同发展模式,创建省级强镇筑基试点18个,打造市级试点34个,省市县三级试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
健身设施供给一直是健身群体关注的需求点,请介绍一下2024年以来我市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今年的工作打算?
张怀发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聊城全民健身工作的关注、支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逐渐成为社会热潮和群众生活常态,群众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快速增长。
2024年,市教育体育局聚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问题,努力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体育运动带给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是体育公园建设实现新突破。2024年,聊城东昌府区、茌平区、东阿县各新建成1个体育公园,度假区新建1处青少年时尚体育公园。“十四五”期间,聊城累计建成7个体育公园。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基础性建设取得新进展。在聊城主城区新建1处智能健身驿站、1条智慧化健康步道,增建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乒乓球、篮球场和百姓健身房等体育场地设施。在全市街道社区、乡镇农村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00余套,新增各类全民健身器材3500余件。三是开展“国球双进”行动。推动乒乓球设施进公园、社区,共为全市近30个公园、社区配建乒乓球台200余张。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年,市教育体育局将积极持续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一是充分利用城区“金角银边”、街角绿地合理配建匹克球、乒乓球和笼式篮球、足球等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器材巡查巡检机制,确保设施、器材的使用安全。二是推动“齐鲁步道”聊城境内黄河生态步道和运河文化步道建设,打造体育运动新空间。三是提升全市14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智慧化服务水平,提供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场馆的在线预约、报名等智能化的便民健身服务,有效破解“场地难寻”痛点。四是培育具有示范作用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典型,带动更多具备条件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
近年来,我市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多部作品获奖,请问聊城市文旅局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蒋士秋
2024年以来,市文旅局围绕聊城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创作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
一是创作多部文艺精品。推出了山东梆子《上直播》、大型京剧《铸魂》、大型杂技剧《挺进·渡黄河》、小剧场京剧《梦回姊妹易嫁》、蛤蟆嗡小戏《温情窗台》等一批文艺精品。其中大型京剧《铸魂》是以全国“最美五老”王忠祥先进事迹为原型改编创作,大型杂技剧《挺进·渡黄河》以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事件为蓝本改编创作,山东梆子《上直播》是以聊城网红农民“柴火棍”画家丁春梅为原型、反映网络直播乱象、弘扬正能量的现代戏。
二是荣获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我市6部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和小型剧(节)目,入选数量全省最多,京剧《铸魂》主演被评为山东文化艺术“优秀演员”,山东梆子小戏《上直播》荣获“优秀小型剧节目”。山东梆子《上直播》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小剧场京剧《梦回姊妹易嫁》荣获2024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聊城市京剧院报送的京剧小戏《开市大吉》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创作的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阳谷县丞》成功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两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名著文化等系统阐释,发挥文艺院团、社会文艺人才力量,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重点推动山东梆子《阳谷县丞》立上舞台,京剧《鲁义姑》进行剧本创作,以及一批小戏小剧的创排。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聊城市全力打造“书香聊城”品牌,持续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系列特色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请介绍下“书香聊城”建设的主要成效和2025年工作规划,谢谢。
蒋士秋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聊城文旅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今天,我重点围绕“书香聊城”建设的主要成效和2025年工作规划,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强化投入,筑牢文化根基
聊城市以建设“书香聊城”为目标,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24年,积极争取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445万元、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009万元。这些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目前,全市共有特级站40个,一级站59个,二级站36个,所有镇街文化站均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推进“书香聊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模式,拓展阅读空间
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分点模式,合理规划分点布局,延伸服务效能。通过“政府+社会”共建模式,打造“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民宿”“图书馆+景点”“图书馆+书店”及旧厂房改造等新路径,塑造“书香聊城”品牌。现已建成77家海源书房,包括13家乡村书房,建设县级图书馆7个,图书馆分馆68个、服务分点24个,与东昌府区档案馆、聊城市档案馆、聊城市检察院等7个单位达成共建共享协议,配送图书12000多册,更换图书1000多册,高唐县图书馆“田园夜读”品牌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遴选为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15分钟阅读圈”逐步完善。
三、擦亮藏书楼品牌,再创海源辉煌
推动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改造,打造集收藏、研究、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与山东出版集团联合,依托海源阁藏书文化资源,共同打造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集古籍展陈、学术交流、青少年文化教育、文旅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分序厅、古籍展陈厅、观影厅、手工体验厅、学术研讨厅五个部分。现藏书14600册,包含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齐鲁文化、古代史志、古代科技、古代文学、古代艺术等各类书籍,并通过数字化呈现中国优秀典籍蕴含的精神价值、哲学理念、文艺审美和道德追求。现成为我市青少年研学基地。24年6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7253人,开展“书香润老 乐享桑榆”老年大学文化市集等活动57次,
四、数字赋能,畅享云端书香
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大对“聊城市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推广和使用力度。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与超星移动图书馆、万方期刊等多家数字资源公司合作,采取自建与租用方式建设丰富数字资源。依托聊城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掌上数字图书馆”,有宝宝智库、世界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百科、懒人畅听、中文在线等特色专题栏目,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平台适用性,实现足不出户畅享文化盛宴。
回顾过往,我们在“书香聊城”建设上已取得诸多成效,我们将持续深耕“书香聊城”建设,致力于让阅读之风更加充盈水城,使城市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一是持续完善阅读基础设施。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图书馆新馆和图书馆分馆的配套服务功能,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增加热门书籍和特色书籍的采购量。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继续扶持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根据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新的城市书房,打造具有特色的阅读空间,吸引更多群体参与阅读。
二是开展数字文化推广服务。通过手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实现中心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的智慧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丰富线上数字化阅读,逐步推广信用借阅服务,完善移动阅读平台,提供自助、自动、便捷线上咨询和业务办理服务,推动阅读服务的提质增效。
三是加快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建设工作。实施海源阁改造提升、数字海源阁建设、海源阁古籍回归三大工程。建设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海源阁文化中心项目,开展文化传播运营。构建海源阁古籍数字库,搭建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库建设、古籍专题资源库建设、古籍智能化利用项目建设平台,构建古籍数字化支撑体系。并对已确定的2462部海源阁古籍通过数字采集、影印、复制、回购等方式,做好回归工作,逐步丰富海源阁旧藏,擦亮海源文化品牌。
书香聊城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2025年,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书香浸润水城每个角落,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增添更多文化魅力!谢谢大家!
来源:聊城发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