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东聊城:泰岱东来作翠屏 光岳楼建成650周年
时间:2024-07-30 08:47:43
字号:

微信图片_20240730084640.jpg

碧水环抱,楼湖相依;东昌湖畔,古城中央;木质楼阁,牵手相约。

触摸岱岳之光,邂逅雄伟古楼。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光岳楼已陪伴着山东聊城人民走过了650个春秋。

“说东昌,道东昌,东昌府里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鼓楼盖在正当阳。”

一首聊城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从泛黄的历史中传来,引领着我们,走进这座雄伟而朴实的鼓楼——光岳楼。

龙盘虎踞,傲然屹立,这里是聊城的“心脏”。“这栋楼修建得特别大气辉煌,能够想象到,当时修建的人是多么用心。”有游客表示,从远处看,光岳楼像一个魁梧敦实的聊城汉子,似乎任何力量都难以撼动它。

今人眼中的风雅之物,实际上,曾是一座军事防卫性质的高楼。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它的古韵芳华。650年来,它经历战火,战胜劫难,仍保持着当年初建时的风采,向人们展示着古代楼阁的建造匠心与技艺,着实令人赞叹。

里里外外的古朴风韵,在这座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中,一丝一丝地散发开来,正如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研究馆员魏聊所说:“光岳楼的建设是聊城古城建设的一部分……”

光岳楼身高九丈九尺(33米),彰显着其豪迈的气势。四个大门、两道小门,石匾之上,太平、兴礼、文明、武定、凤城仙阙、 阆苑瀛洲……字字生辉,圆融和谐,接天纳地,是天地物人的完美合一。

它巍然雄姿,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墩台,垂直高度9米。墩台之上为四层主楼,高约24米,是建筑史上从宋元向明清风格过渡的珍贵实物,饱含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层主楼,全系木结构。一至三楼,32根金柱支撑,设内外槽金柱,至三楼,由平枋、额枋、平梁、顺梁、抹角梁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柜架结构,十分稳固。四楼,犹如保护一二三楼木构架的一顶帽子。

在光岳楼,沿阶而上,登青云梯,五十六级台阶,连接的,是一抹蓝天。盛世乾隆,九过聊城,六登光岳楼,诗碑入眼,细细品读,令人心驰神往。

泰岱东来作翠屏!巍峨泰山,也不过是光岳楼翠绿的屏障,这,又何止是一座楼阁本身的豪气?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正如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鸣生所说:“一座名楼就是一座博物馆。”历史的长河中,楼阁式建筑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往往成为一方名胜,成为一座城市、一种文化的象征。“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人对光岳楼的如许评价,就是对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肯定。

鲁班塑像的背后,是一段关于光岳楼的美丽传说;乾隆行宫的楹联,“光岳楼”楼名以藏头的形式,巧妙隐寓其中;画作《南巡盛典图·东昌段》,再现了东昌府及周围的大致面貌,大运河、铁塔、玉皇庙皆在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极顶风光独好,东南望去,泰山余脉隐隐约约,横卧黄河岸边,接氤氲紫气东来;西北展望,鲁西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垠。

环览古城,一周碧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城水一体,浑然天成,古城新城交相呼应。东有京杭青龙北上,西有京九白虎南下,真可谓“登天下名楼,览无限风光”……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是大运河申遗、保护与传承的见证者,他说,和保护大运河一样,我们对于包括光岳楼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不破坏的保护上,更要传承、利用好它们的价值,让它们进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经济社会的积极力量,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穿越历史的云烟,光岳楼陪伴江北水城转眼走过650年时光。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如今的江北水城,承接千年古韵,又添了许多道不尽的光彩和繁华。

凭栏远眺,不觉思接千载,赴会古今风流。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可以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巍然屹立的光岳楼,见证着聊城这座城市的历史,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也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脉。

文脉的延续,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身处楼上,突发奇想,无论是古代的乾隆、李赞、傅以渐,还是现代的启功,如果舍舟登岸,再次登临,目睹眼下的繁华,又会留下多少书法诗篇?

古城新韵,弦歌不辍。再过650年,光岳楼感受到的,又是怎样的变迁与繁华……

来源:“学习强国”聊城学习平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