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味”十足|从市井街巷到怀仁堂再到小剧场,临清时调——激荡数百年的文化新“声”
时间:2024-06-12 17:42:04
字号:

/resources/public/20240612/66696d31d36c5cd4617b5d34.jpg

王爱云(前排右三)在构思创作新作品

临清东宛园景区内,白墙辉映、绿柳成荫。随清风拂面而来的还有声声丝竹之音,“好一个临清城,自古就有名。清清的运河水,船儿排成龙啊。”悠扬的临清时调引得游人纷纷驻足。

早在2009年,临清时调就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曲调与临清方言结合得恰到好处,节奏明快、唱词平实,深受临清人喜爱。5月22日,记者采访了临清时调第三代传承人王爱云,听她讲述临清时调的前世今生。

起源

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时调,是山东西北部沿运河一带流行的时兴小曲的总称,像很多临清的非遗一样,临清时调发轫于大运河。明清时期的临清繁华无限,南北船只除了带来丰富的货物,同时也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带到临清,其中就包括一些时调小曲。在吸收这些时调小曲精华的基础上,临清时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曲调。

王爱云介绍,临清时调又叫作时曲,由明清时期俗曲、时调、歌谣等民间腔调、曲牌逐渐发展起来,是北方著名曲种天津时调的姊妹篇。

临清时调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称小贡,流传很广。清道光四年(1824年),临清小曲《下河调》就被华广生搜集入北方小调刻本《白雪遗音》一书。朱自清著《中国歌》一书,在引用冯式权先生所著的《北方小曲》和《北京音乐丛书》时,写道:“北京小曲源于临清。”

发展

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济宁平调同源,因其在鲁北流行,形成了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临清时调的文辞多以叙事为主体,内容以爱情故事、妇女的悲惨遭遇等居多。旧时,时调曾流入青楼,多为靡靡之音。“更早之前,临清时调由烧砖瓦窑工所唱,也叫做‘窑调’。”王爱云说。

后来,民间艺人靠卖艺为生,小商贩用曲艺形式招引顾客。1930年前后,临清当时有四位名气大的艺人,分别是陈玉山、李函林、徐宝富、巩凤香。他们组成说唱班,在临清大明寺附近开办落子馆,这是临清时调的黄金时段。

三次进京演出,临清时调实现了华丽转身。“1956年4月,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王爱云说,《人民画报》封面曾刊登演员阎王贞和汤贵荣的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放《撒大泼》的录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临清时调遭遇动荡,不少曲艺演员被迫转行。1977年,临清再次成立曲艺队,讨论创作、研究发展新成员等,演员队伍发展到40多人。

“九腔十八调,唱的老套套。从古唱到今,还是忘不掉。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如今,在临清依旧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多次遭遇低谷,多次逆境翻身,可见临清时调的铁杆粉丝不在少数。

走向

2009年,王爱云跟随临清著名编剧、临清时调传承人王子华正式学习临清时调。2019年,在临清市文广新局和临清市文化馆的支持下,王爱云发起并积极筹备组建非遗临清时调曲艺团。在保留原有曲目《撒大泼》《尼姑思凡》《光棍哭妻》的同时,曲艺团又整理创编了不同曲牌和多种演唱形式的《大实话》《夸临清》《新对花》《锔大缸》等曲目。

“每一个节目需要有舞蹈的元素,但还不能完全是舞蹈,二胡、笛子、快板等乐器要展示出不同的表演形式、抒情方式。”王爱云说,临清时调要消弭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界限,做到既高雅又接地气。

在王爱云看来,临清时调与现代元素进行跨界尝试并不容易,作词上要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唱法、气息、演唱要字字斟酌、音音校准,一个字的发音都要纠结、尝试很久,再加上表演程式的变化,磨合的过程有时需要一个月。新作运河号子《临清大码头》,打磨了近一年时间才搬上舞台。

在临清,言临清。王爱云与艺术团的老师们就地取材,从街巷中的叫卖声到运河美食,从散发着艺术馨香的京剧人到以掌心温度留住历史深度的手艺人,临清的风物人情都被写进唱词中,“琵琶、粜米、竹竿巷;纸马、白布、箍桶巷”“京剧之乡在临清,传统京剧底蕴浓……”

目前,临清时调曲艺团的演职人员有40多人,演出曲目达到20多个,完全能够满足演出需要。就在5月12日,曲艺团还进行了专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此外,曲艺团还多次到聊城水上古城、水城明珠大剧院、临清东西宛园、运河钞关等处参加会演。舞台上,一袭旗袍,一把折扇,尽显临清时调的韵味绵长。

“不接地气,没有人气,这门艺术就会失传。作为传承人,我不想让临清时调成为博物馆艺术。”王爱云说,如今的临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剧场舞台还是街巷胡同,浓浓戏韵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稿件原载于2024年5月24日《聊城晚报》第04版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