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4-05-29 09:34:05
字号:

近年来,冠县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挖掘和盘活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对内建强体制机制,对外扩大品牌效应,着力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崭新活力。2 月 19 日,冠县 2 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实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零突破。

一、内建机制,夯实“非遗”保护力。一是重点建立保护制度。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把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流程》《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定办法》等三项制度,重点在非遗资源普查、传承推广等方面发力,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二是全面普查非遗资源。通过走访老艺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全面开展申报等方式,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全面摸清家底。征集实物122件、文本资料5册、图片1.2万幅、影音资料780分钟,为加强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26项中,国家级 3项,省级6项,市级35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66人中,国家级2人,省级5人,市级19人;县级以上非遗工坊20家中,省级1家,市级12家。三是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查拳、郎庄面塑等非遗项目走进中小学,举办查拳、面塑交流比赛,以查拳武术套路为基本元素编排的《查拳操》带入课间操,增强青少年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二、外塑品牌,扩大“非遗”影响力。一是创建品牌体系。打造“山东手造·冠县好礼”品牌项目库,将具有特色性、代表性的手造项目纳入项目库,进行多样化传承和传播。对传统戏剧进行网络化改编,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广,有效扩大冠县“非遗”网络影响力,构建起“山东手造·冠县好礼”品牌体系。截至目前,已有灵芝盆景、梨木案板等10余个县级重点手造项目纳入项目库,地方特色小戏蛤蟆嗡的创新作品《武训舍情》等上线3个网络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5万次。二是提升品牌形象。邀请高校专家、设计团队共同设计具有冠县特色的非遗logo包装,提升冠县非遗品牌力。将本地独有的灵芝元素融入非遗产品设计,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一系列“好礼”产品。通过拍摄纪录片、出版画册、开发文创产品和设计吉祥物等方式,让“非遗”产品成为冠县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经济活力的生动展现。三是实现品牌价值。优化集约化平台,打造 “冠县非遗”品牌联盟,创新推出“展示+体验”的模式,创建 “山东手造·冠县好礼”品牌展示中心2 处。在淘宝网、京东网、拼多多网等铺设网络销售渠道,拓宽优秀“非遗”产品对外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非遗”经济快速发展。

三、延伸发展,激活“非遗+”创新力。一是“非遗+特色旅游”,激活创新动能。围绕“美食、住宿、娱乐、购物、养生”等文旅康养要素,融合景区、景点、非遗项目精心策划“冠·美食”“冠·民俗”“冠·民艺”等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借助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热度,组织“非遗”项目融入“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目巡演、二十四节气系列文旅活动、梨园观光周等,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二是“非遗+特色文化”,实现创新传承。收集和整理与冠县灵芝相关的人文历史、健康养生等故事,创作舞蹈《灵芝仙子》和歌曲《绽放神奇的灵芝》等,并将这些艺术作品与当地特色非遗项目面塑、剪纸、铝丝工艺等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作品。三是“非遗+特色产业”,助力创新发展。充分利用聊城大学及社会智力资源,深入研究灵芝的传统文化,结合冠县灵芝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成功申报并通过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的市级初审。2023年12月,灵芝文化传承技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七批代表性项目。

来源:文旅冠县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