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非遗故事系列——迎仙楼的传说
时间:2023-12-19 11:31:37
字号: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山东博州内十字街口上有一座古楼。这座古楼共两层,下面靠四根柱子支起,楼下四通发达,人马车辆可穿行而过,上面的一层,北面有个小楼梯可以上去,楼的上面是青瓦重檐,显得古朴而典雅,在几里外的地方可看到楼顶。关于这座古楼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间,博州城东南八里外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人叫陈元,会点武艺。因为这一带是洼地,十年九涝,单靠种地难以糊口,他就平时种地,逢集日靠卖艺挣点钱添补着过日子。可陈元也真是烧香碰到佛掉腚----命运不济。这一年他老婆得了急病死了,撇下几岁的小孩子,这孩子倒也聪明伶俐,跟他爹学了几年,逢集日,就跟爹做个帮手。

这一年十月初七,适逢博州大集。陈家爷俩一大早就来到东街,打了个场子。陈元刚练了几下,围观的人就喝起彩来,这时就见一个黑脸汉子,双手卡腰闯了进来,这就是博州城有名的地头蛇“胡二爷”。这家伙横行霸道,专门欺负来这里赶集的乡下人,什么坏事他都干得出来。他来到就把围观的人轰走,便向陈元吹胡子瞪眼睛的要场子钱。陈元实在没有钱,向他只说好话,但胡二爷根本不听,非要钱不可,眼看着一场灾祸就要降临到陈元头上了,周围没人敢上来阻止。这时只听人群中一个骑在毛驴上的老头慢条斯理的说:“罢了、罢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胡二爷一看,这人倒骑在毛驴上,身上穿着道袍,飘逸潇洒,举止不凡。这家伙凶是凶,但不吃眼前亏,便找个借口溜走了。

这骑驴的老头就是张果老。他在同吕洞宾、铁拐李等去赶集的路上走腻了,便自己出来闲看人间的集日景象,谁知恰好碰见了这事。陈元

见胡二爷一走,忙来到张果老的面前深施一礼。说道:“老师父多亏了您的一句话,免了俺爷俩一场灾祸,这叫俺怎样感谢您才好啊?”,张果老并不答话,倒骑着毛驴走了十几步,把驴拴在一棵老槐树上,又白驴鞭递给陈元说道:“遇到什么难处,就靠它帮忙”,他右从褡裢里抓出一把草喂驴,喂完,把剩下的草一撇,骑上毛驴走了。陈元又是感激又是疑惑,还没等他明白过来,已不见了张果老的踪影了,只见眼前的地上长出了一片奇花异草,从此,这里便成了一片草坪。

陈元回到家,把驴鞭小心地放起来,仍旧勤恳的耕种,逢集卖艺,只是不敢到博州集上来,怕惹出事非。又过了一年,博州方圆几十里闹开了瘟疫,直闹得爹骂娘叫,人心惶惶。陈元相依为命的儿子也得了病,奄奄一息,眼看活不成了,他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这时他猛然想起了张果老给他的驴鞭和对他讲的话,就赶紧拿出驴鞭,照张果老说的轻轻甩了三下,说:“神仙啊,救救我的儿子吧,救救我们大伙吧”,这时眼前走来了到骑毛驴的张果老,陈元一阵惊喜,刚要喊,只见那毛驴朝北走去,骑在毛驴上的张果老冲着陈元微微点点头,又指指博州城方向。陈元想了想终于明白了,他急忙来到博州城东北的那片草坪,把草拔回家煎好,让儿子服下,儿子吃了草药,病很快就好了。陈元喜出望外,马上把这事告诉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来到博州寻草药,凡吃到草药的,药到病除,人们很快解除了病痛。

病是不认人的,那胡二爷也染上了瘟疫,他听说城北由草药治病,就赶快派人来采,谁知采回家刚吃下去,就痛得满地打滚,一袋烟的功夫,就见阎王去了。

博州除了这一害,就平稳多了。做买卖的外地人,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后来陈元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几年。这孩子聪明绝顶,考取了功名,能文能武,做了博州的官。他为报答张果老对博州人的恩惠,就在博州城十字街口修了这座古楼,起名迎仙楼。人们都说每年十月初七博州大集都是大晴天,因为玉皇大帝知道这里为张果老修了古楼,特意让他去云游,路过此地时看看这座古楼。张果老是不是真的每年十月初七路过此地呢?那倒不一定,反正老百姓都这么说。

供稿单位:茌平区文化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