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运河文献 | 聊城运河的开凿
时间:2024-12-17 15:13:27
字号:

聊城市地处河漯平原区,为黄河巨大冲积扇的东北斜面,地形平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境内河流多为西南—东北流向。聊城境内运河开凿和使用历史悠久,隋代开凿的永济渠流经今临清市。元代对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元代之后,明、清两代又多次疏浚、改造会通河,使之成为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resources/public/20241217/67612432bd43c7425841ece0.jpg

聊城运河的开凿

隋唐时期是聊城运河开凿与使用的重要历史阶段。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其自汲郡至馆陶的河道基本利用了此前曹操开凿的白沟;自馆陶至沧州,则部分利用了汉代所开的屯氏河。这条运河经过的永济(今山东冠县北)、临清(今山东临清市西南)均与聊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定都大都后,“百司庶务之繁,无不仰给于江南”①。当时,永济渠北段天津以南的卫河及天津至通州的白河仍可行漕,山东南部至淮北则利用泗水等天然河道。但山东卫河临清以南、济宁以北尚不能通航。为此,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沿山东丘陵西北边缘开凿运河,至二十年(1283)八月完工。这条运河以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为中心,向南至鲁桥镇与泗水连通,向北至须城安山镇(今山东梁山县小安山)入济水(大清河),全长150余里,是为济州河。济州河开通后,自安山至临清仍需由旱站陆运。这段陆路经过茌平一段地势低洼,夏秋霖潦,牛车跋涉其中,艰阻万状,运输十分艰难。为打通济州河以北的漕运路线,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开凿“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今山东聊城),又西北至于临清”②的新运河,直接连通御河(卫河)。当年六月,开河工程正式完工,并引汶河水以济运河水源之不足。元世祖取“会通天下”之义,命名为“会通河”。自此,山东境内运河得以贯通,杨文郁称:“以六月辛亥决汶流以趋之,滔滔汩汩,倾注顺通,如复故道,舟楫连樯而下”③,记述了会通河通航后的漕运盛况。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于永乐四年(1406),“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④。次年,命工部尚书宋礼总管其事。为解决从江淮地区转运更多粮食及各类物资,以满足京城供应的问题,永乐九年(1411)二月,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发山东、直隶、徐州、应天等地民工30万人,重新疏浚会通河。同年六月,会通河工程完工。会通河中段自袁口至寿张沙湾,弃用元代旧河,从袁口经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镇、戴庙,与北段相接,长90里,较元代会通河故道东移50里。会通河北段自寿张,过沙湾、张秋镇,经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至临清入卫运河,沿用元代会通河故道,长200里。为保证运河水源,沿途修建节制闸10余座、进水闸9座、泄水闸10座。在清代前期、中期,聊城境内运河基本维持明代原有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流,在张秋穿运河,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海,运河张秋至临清段水源补给困难。其中张秋至聊城段运河“河身淤狭,已为平地,实不及丈五之沟,渐车之水”①。同治十二年(1873),李鸿章遣员履勘黄河故道及运河河道,认为“铜瓦厢决口后,旧河身淤垫过高,岁久干堤无从修治,势难挽复淮徐故道,且于漕运无甚裨益。至借黄济运、筑堤束水工程均无把握,与导卫济运之法同一难行”②。黄河仍由山东入海,对运河的侵扰仍未改变。此后,清廷多次疏浚聊城段运河,成效均不明显。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粮改征折色,漕运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运河漕运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内容摘自《聊城运河文献校注》

来源: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