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反映了游客对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折射了人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彰显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效,也体现了文化“出彩”和旅游“出圈”的“双向奔赴”
今年国庆假期,“文博游”持续火爆,成为假日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游客越来越多。珍宝荟萃的博物馆、承载文明的古迹遗址,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吸引了众多游客。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博物馆、世界遗产地等文博场所已接待观众超10亿人次。
“文博热”反映了游客对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折射了人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彰显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效,也体现了文化“出彩”和旅游“出圈”的“双向奔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基因,切实增强旅游的文化载体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共生共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运用好以文塑旅的文化基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国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旅游业的持久吸引力和旺盛生命力。
要根据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等突出特征,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认同;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从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发展文化业态等方面着力,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乐享文化和传播文化。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深耕“文化+演艺”创新,结合科技、创意、互动等表现方式,让游客沉浸于唐诗所描绘的“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的场景之中,满足“求知”与“审美”的双重需要。
二是构筑好以旅彰文的旅游载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的核心价值是“求知”和“审美”,旅游者参观名胜古迹、游历大好山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等特征,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沉浸式旅游,人们的旅游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要根据人们旅游需求、旅游方式的变化,从打造旅游新主题、开发旅游新产品、数字赋能旅游新场景等方面着力,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增强文明互鉴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统筹好文旅融合的共生关系。文化和旅游是相互契合、相互贯通和相互成就的,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统一于求知和审美的核心价值,从表征上看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强化文化和旅游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一方面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旅游以文化为根基,通过融合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外延扩展、内涵深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实现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例如,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根据旅游圈层结构理论可分为核心区(内圈层)、拓展区(中间圈层)和边缘区(外圈层)。其中,核心区建设强调原真性开发,突出红色基因,让红色故事、事迹、场景等尽可能得到原真性呈现,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相统一。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