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143131号提案(关于加强“两创”,打响聊城海源阁文化品牌的建议)的答复
建议人 李婧 建议时间 2023-12-01
建议内容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美好愿景,其中一项是“建设近悦远来的开放新聊城” 。而让近者乐居,远者乐游,就要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焕发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为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是最能彰显聊城文化底蕴的一张名片,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所推崇,但相较于其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成果,海源阁在馆藏古籍活化传播和文旅资源开发创新方面尚显不足,使得其“偏居一隅少人知”。目前,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重振海源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海源阁与图书馆分离,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建。如何以此为契机,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海源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而传播书香文化,讲好聊城故事,使海源阁这个聊城的文化符号惊艳“出圈”?针对这一问题,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都有了一个总体规划。而作为聊城市民,对于这座聊城人引以为傲的藏书楼的发展建设,本人也有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能填缺补漏,抛砖引玉。

一:做好古籍数字活化工作。从上世纪30年代起,海源阁历经战乱和匪劫,使馆藏书籍流散、损毁,近一半的海源阁旧藏已不存在,幸存的藏书现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博物馆等地,本馆旧藏寥寥。上世纪90年代,海源阁复建,通过购买、捐赠等形式又收藏了一些古籍。除了对海源阁今藏典籍进行数字化转换,我们可以与保存有海源阁旧藏的各文博单位和私人收藏家进行合作,加强海源阁旧藏的数字化实施,分今馆、旧藏两部分建设海源阁古籍数据库。打造海源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使完成数字化转换的各类典籍,能够在平台上浏览查阅。还可以设立古籍阅览室,读者在阅览室电脑上查阅已经扫描好的古籍,实现新时代古籍的藏用并举,也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欣赏各类珍本善本。构建海源阁知识图谱,挖掘整理海源阁及其五代藏书者的信息资料,利用各类关联关系,智能化地向观众展示海源阁藏书知识、沧桑历史,讲述杨家五代藏书者的生平故事和名人交往等,使读者对海源阁乃至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有更深入、直观地全面了解。也可在网上做一些“古籍修复”等直播活动,唤起更多人对古籍文化的兴趣。

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海源阁的崛起和东昌府当年发达的书籍刻印业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俚曲《逛东昌》中有如此唱词:“书铺开了四十处,刻版印书销四方。四大家名声通四海,贸易远达黑龙江。”清代小说《老残游记》对当时东昌印书业的兴旺也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把海源阁的藏书文化与东昌府书籍刻印技艺结合起来,做好文创产品开发。比如以海源阁收藏古籍为蓝本,在馆里展示传统刻版、印刷、装帧及拓印等技艺,游客欣赏之余也可上手操作每一环节,制作一册属于自己的古籍仿制本,再盖上海源阁特制印章,这样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也可用东昌毛笔、东昌澄泥砚、鲁庄古法造纸等聊城非遗产品制作成状元礼包,既有实用性,也展示了聊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设计历史故事情境再现。海源阁中心两层楼阁,过去一楼为杨家祠堂,二楼为藏书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资料恢复其布局,在二楼展出海源阁旧藏仿刻本或影印本。当时海源阁并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位与杨家交往甚密的人才能进入藏书楼。《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曾经到访,也没能如愿观书。刘鹗把这一憾事写入了自己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让工作人员扮作清代人物,在游客登楼观书时设置一小“关卡”,用海源阁故事或国学知识来“刁难”一下游客,答题优胜者获得优先登楼权,这样就使参观活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杨氏藏书第五代传人杨敬夫在《曝书》中说:“我家遵守旧规,每两年或三年必晒书一次。由清明节起,至立夏止。”根据他的记载,我们可以设立“海源阁晒书节”,线上线下开展各类晒书,也就是书籍展示活动,既可以展出珍贵馆藏,也可以与各书店合作,展出优秀图书版本。也可以邀请藏书家展示自己的藏品。还可以组织爱书家庭,晒晒各家珍藏的书籍。这样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也助推书香聊城建设。

四:开设国学讲堂学术论坛。可以定期开展国学讲堂,每期以海源阁藏书为主题。比如海源阁收藏的宋刻本《楚辞集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解一下这版书的文化价值和版本特色,让大家了解它之所以珍贵的地方。当然在讲座时,也可以辅助以其它艺术形式,比如古琴演奏、片段吟唱等,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传播国学经典。我们还可以精心策划,把海源阁国学讲座打造成聊城一个文化品牌活动。今年7月,我市与国家图书馆合作,举办“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同时,散失在外近百年的一些海源阁旧藏古籍回到家乡展出,使聊城人得以近距离一睹这些藏书的真容。虽然知道组织不易,还是希望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能够在聊城多开展几次,也希望海源阁那些散失的藏书能够“常回家看看”。

答复时间 2024-07-09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市政协第十次会议

143131号提案的答复

李婧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两创”,打响聊城海源阁文化品牌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海源阁藏书楼是聊城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海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借助海源阁藏书馆的打造,可以将聊城文化传播的更广、更远,助力“书香聊城”建设。

一、海源阁建设情况

一是启动海源阁藏书归阁工程。2023年,完成对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昌黎先生文集》、《史记》等海源阁古籍的高仿复制工作。今年,经过多方努力完成了对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六部海源阁古籍的影印复制工作,目前已经将影印复制古籍在海源阁做了专题展览,让古籍重新回归海源阁的“古籍归阁工程”初见成果。

二是开展古籍数字活化工作。古籍数字活化工作是我们十分重视且一直从事的重大项目。2022年,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对海源阁文化项目建设的指示精神,启动了海源阁文化项目建设并对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已报市发改委立项;上报了数字化海源阁库房和数字化海源阁古籍展示建设方案,旨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数字人、数字孪生技术将海源阁藏书博物馆搬到线上,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满足多元化展示需求,通过建设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最终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

三是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6月14日,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开馆暨图书捐赠仪式在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举行,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就是聊城市与山东出版集团携手合作,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加强文化“两创”的一个重大项目。在古籍中心内部设置的拓印项目,就是将海源阁藏书文化与东昌府书籍刻印技艺结合的典例,游客通过动手体验,能够充分了解聊城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开设国学讲堂和学术论坛2023年7月,组织举办了中国图书馆学会“海源阁藏书文化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成立了“海源阁藏书文化研究中心”。期间,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举办了“海源阁散失古籍精品展”,展览共分海源阁藏本、海源阁刻本、杨氏抄本及相关文献等四部分,共有41种,藏本共21种,其中宋刻本6种、元刻本12种、明刻本3种。2023年11月,完成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文保备案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深入研究文献调研与遗产评估组织专业团队对海源阁的历史文献、藏书资源及建筑本体进行全面调研,评估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及现状条件,为改陈设计提供坚实基础。邀请古籍保护、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陈设计方案,确保在保护古籍原貌的同时,提升展示效果与游客体验。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数字化建设对海源阁珍贵藏书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处理,建立线上数据库,既便于学术研究,又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A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结合海源阁藏书特色,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如书籍复刻、主题文创、互动展览等,既传播文化,又带动经济效益。

三是社会参与与宣传推广举办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海源阁文化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海源阁古籍文化的关心支持,我们会认真考虑并吸纳采取相关建议,在原工作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将海源阁文化品牌打造成聊城乃至全国知名的文旅品牌,推动其建设与发展。

主办单位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