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 | 蔡永兵 | 建议时间 | 2023-03-22 |
---|---|---|---|
建议内容 |
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提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类型多样。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下,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县“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开展了“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组织非遗展演,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同时,传承场所缺乏,没有固定场所,只能临时搭建台面教授学生,严重影响项目的传习效果和规模。推介力度不大,社会影响较低。宣传力度、人才培养传承前景堪忧。普遍存在着“后继无人”的情况。 一、是要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生活补贴、荣誉表彰等方式提升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要挑选出一些具有观赏性、互动性的项目,走进乡镇和城市生活,以增强普通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是分类开展保护,搭建展示载体。非遗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应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非遗的生存空间。 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完善各项保障。要完善政策保障,将非遗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中。要完善经费保障,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非遗保护社会基金,推动非遗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让非遗成为宝应市民共同的记忆乡愁,成为展示聊城人文精神的文化名片。 |
答复时间 | 2023-09-25 | ||
办理类型 | 已解决 | ||
办理情况 |
关于对市政协14225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蔡永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法路径,从挖掘普查、建立名录、研究记录、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非遗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调查研究名录体系 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2009年,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各县(市)、区分别编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并对这些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记录、立档保存。2022年,为贯彻落实省文旅厅《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意见》中“开展非遗普查”相关工作要求,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资源调查,系统梳理了全市四级名录体系,共调查非遗项目976项、传承人766名,采集照片、视频等数字信息3000余条,梳理归档338项,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进一步夯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5项、市级261项;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31人、市级208人。 二、保护机制有力有效 1.成立保护机构。自2009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承担非遗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组织相关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每年组织专家开展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培训;鼓励支持传承人参加国家级、省级非遗研修培训班及各级各类展会等推广交流活动,提升传承人技能。通过设立传承人补助资金、举办拜师仪式、吸纳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力。 2.建设传习场馆。各级均建立了陈列馆、展览馆、传习所等非遗传习展示场所,承担了收藏、陈列、宣传、交流、体验等功能,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研学教普和传承推广活动。 一是市级非遗陈列馆功能齐备。聊城市非遗陈列馆为我市综合性非遗精品陈列馆,建于2014年,面积400余平方米,承担了市级非遗项目的展陈、保护和宣传等功能。展厅共陈列非遗项目61项,通过图文、实景、多媒体影像以及节假日传承人现场互动展示等手段,展现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陈列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年均开展非遗研学、观览等活动40多场,服务1万余人次。 二是各级非遗博物馆形态初成。近年来,部分县(市区)、乡镇围绕本地非遗资源建立了各类宣传展示场所,临清市博物馆二楼特设非遗展馆、冠县文化馆建有非遗展厅、莘县雁塔布置了非遗展区、道口铺街道建立了民间艺术博物馆等等,均成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各级建设非遗场所主动性逐步加强,并形成了一定建设规模和受众氛围,具备非遗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和基础功能。 3.加强资金扶持。设立了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0万元,制定了《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细则》;组织相关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19年以来,国家、省、市共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619.7万元,对94个非遗项目、199位传承人、1个大运河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试点、9项研培活动、8个非遗工坊、7项重点活动和集聚平台建设、8项县级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进行补助。 4.扩大政府采购。为推动非遗传统表演类项目发展,聊城杂技、山东梆子、蛤蟆嗡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政府采购范围。2019年以来,共采购1360场,金额788万元。 5.规范评估管理。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管理,探索市级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开展十佳非遗传承人评选,同时对连续两次评估结果不合格取消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自2020年起,每两年对市级非遗传承人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评估量化,并将评估结果对市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差异化补助。 三、保护传承路径不断完善 1.普及性保护。促进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及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利用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进军营等普及性活动,推动非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促进非遗在当地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2022年,东昌府区被确定为“非遗在社区”全省五个试点县之一。 2.数字化保护。推动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普查成果数字化转化和运用,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把非遗保护政策、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介绍、影像资料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已现进入优化测试阶段。自2020年起,分批次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制作数字档案,截至目前拍摄制作非遗短视频数字档案150部,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展播及各项非遗宣传推广活动。 3.区域性整体性保护。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名村名镇”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区域性整体性保护。目前我市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大运河文化(临清)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文化生态名镇1处(道口铺街道)。 4.产业性保护。推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项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齐鲁(临清)研究基地”、东阿阿胶城、古城非遗文创园建设,着力打造集非遗项目体验、产品交流交易、文化创意研发,集传习研学、娱乐休闲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市非遗集聚区。 再次感谢蔡委员对我市非遗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基础,不断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成果普惠共享的生动局面。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9月5日 |
||
主办单位 |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