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政协一次会议第1134号提案《关于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动聊城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建议人 陈清义 建议时间 2022-04-08 00:00:00
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聊城段)位于黄河的下游,全长59.51公里,途经我市的阳谷和东阿两个县。支流金堤河由莘县高堤口入境,流经莘县、阳谷两县,河长80.8公里。

一、我市黄河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聊城在历史上一直属于黄河光顾和侵扰的地区。我市的冠县、临清、高唐、茌平、东昌府区等在汉唐时代,都是黄河故道。

千百年来,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聊城人民,在长期与黄河的抗争、治理、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留下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聊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华夏众多地区尚处于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活动。农耕文明首创蚩尤、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筑巢而居的道家前身巢父、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鲧都与这片沃土有着千世的难解之缘。距今约65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尚庄遗址,距今约4500-2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景阳冈遗址、茌平教场铺遗址,都分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寿张黄河夯号、东阿阿胶等都是黄河文明的代表。

2、“地上悬河”奇观,黄河生态“奇迹”。黄河裹挟着泥沙奔腾而来,至聊城地势平坦,水流变缓,随着泥沙的淤积,堤坝不断增高,逐渐形成大堤内河床高于堤背地面数米的现象。目前,在阳谷地段黄河河底高出地面10余米,形成中外罕见的“地上悬河”奇观。急流,险滩,成了黄河气势的象征。

3、鲜明的黄河治理文化,见证着聊城儿女与洪涝灾害的斗争史,成为聊城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因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先秦到解放前约3000年时间,黄河决口泛滥达1953次,重要改道有26次,其中途经阳谷县(也指寿张)的大型改道就有6次。新中国成立以后,聊城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修整河道、加固堤防,有效遏制了黄河水患。如今,按照中央脱贫攻坚规划部署,黄河滩区已建成了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的森林公园,黄河也成为了聊城地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河。

二、我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现状和问题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聊城河务、水利、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部门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黄河文化遗产家底不清,呈现碎片化分布,需要进一步深化挖掘、提炼整理。聊城沿黄地区保护范围不清晰,根据国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导意见,聊城八县市区和三个省属开发区,均应纳入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不应仅仅限于黄河河道流经的阳谷、东阿两县。

2、黄河文化和我市当前重点规划建设衔接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对接融入。当前,我国已经将黄河文化公园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且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等纲领项文件,我市应该抓住机遇,乘风而上,将我市黄河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纳入到国家体系。

三、建议全面打造黄河生态文明城市

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需要横向举办黄河文化相关的论坛、博览会、旅游节、大型推介活动等,还需要开展持久而深入的工作,从而让黄河文化、黄河故事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此建议:

1、建立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梳理黄河文化资源。聊城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积淀了深厚的黄河文化,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多处,有治理黄河水患的井圈险工、东阿险工、位山险工等工程、有众多历史名人文化、重大历史事件,有曹植墓、陶城铺闸等353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寿张黄河夯号、鱼山梵呗、东阿杂技等3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成立我市黄河文化研究机构,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认真挖掘、梳理我市的黄河文化资源,擦亮黄河文化聊城名片。

2、建设黄河文化集中展示园区,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建议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遗址公园、黄河文化生态公园、治水工程生态公园等集中展示园区,在有效保护黄河文化和遗址的同时,也是集中展示黄河文化的窗口。

3、搞好黄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旅游、生态等整体规划,进一步“活化”黄河文化旅游资源。

4、拓展以黄河为背景的精品文旅路线,让黄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建议统筹整合我市黄河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整体规划。









答复时间 2022-05-07 10:17:00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对市政协1134号提案的答复

 

陈清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动聊城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衷心感谢你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运用到今后工作中。结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对相关建议做如下答复:

一、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

2022年9月16日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与聊城大学文学院、运河学研究院共建的聊城文化研究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与聊城大学合作,成立聊城文化研究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阐释,为我市黄河运河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研究阐发平台。

二、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对全市582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9处,逐步纳入各级文物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对998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927名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进行普查,制作非遗数字短片150部,出版《文脉遗馨》,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省级以上生产性保护基地5个,建成市级传习所27个、扶贫就业工坊17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稳步建立。

三、强化推广营销,增强聊城两河文化影响力。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创新旅游营销推广,加强区域合作,丰富节庆活动,增强两河品牌影响力。打造“两河之约”文旅品牌,开展“我家门前有条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两河之约”摄影大赛、“河和之契”中国大运河、黄河书画名家创作大展等六项活动,构建1首歌、2本书、4场推介、10条线路、百件文创品、百幅优质图片、百条优质短视频,品牌推广体系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对进一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全面阐发黄河文化内涵,改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条件,彰显黄河文化地域独特魅力,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5月7日









主办单位 市文化和旅游局